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科学技艺|老旧小区更新中的社区花园实践—— 以北京“加气厂小区·幸福花园”为例

程洁心 刘佳燕等 社区花园
2024-09-04


作者:

程洁心  北京清城同衡智慧园高新技术研究院、思得自然工作室  负责人

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新清河实验”社区规划  负责人 

高   睿  思得自然工作室设计师 

1

项目背景


在城市规划逐步迈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时代,社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社区中的各种小微开放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相互交往、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的重要载体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规划采取 “生产空间”的模式,以及高度压缩和简化的参与形式和决策办法,效率和美学至上的导向致使社区层级的微观人居环境因“量小言微”而不受重视,品质低下。在众多老旧小区中,由于物业管理的缺 位和公共空间维护的不足,原有的大量绿化空间被废弃,几近荒芜,甚至堆满了垃圾和动物粪便。有的小区里,部分居民开始私下改造绿地,另辟菜园或花园,展示出强大的改造意愿和种植技巧,但随之而来的争地、偷菜、与物业争执等现象日益凸显,加剧了邻里矛盾。有物业或政府部门投资改造公共空间,希冀提供更高品质的绿化景观或休闲空间,又常常遭遇社区不买账的困境,“不好看”“不好用”“不喜欢”等指责带来“民生工程难得民心”的挑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思,在清河街道办事处、美和园社区和清华大学“新清河实验”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思得自然工作室和海淀区社区提升与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同合作,在清河加气厂小区进行了社区花园改造项目。探索以社区花园营造作为一种行动过程,不仅在空间上助力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和活化,改善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更重要的是将规划作为一种社会过程去关注,从而强化社区关系网络、社区共识和地方依赖,增进社区的文化包容与归属感,促进社区主体性和自组织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赋能。

2

前期调研

基于“新清河实验”长期扎根清河所奠定的良好社区合作平台和工作基础,工作团队通过长达数 月的社区走访和居民调研,最终选定了美和园社区加气厂小区 8 号楼前空地作为本次社区花园改造项目的试点地块。
加气厂小区曾经是单位职工宿舍区,居民彼此熟识,住户稳定,但由于公共空间的缺乏,原本的熟人社会渐渐变得疏离。本次计划改造的地块位于小区中心地带两栋 6 层住宅楼之间,也是小区内唯一的绿化空间。根据居民介绍,这里曾经有个紫藤花廊,大家常在此活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绿地被占用,紫藤花廊消失,成了被一圈圆柏黄杨围绕的荒地(图1)。但是小区里年长的居民还保留了栽种的爱好,不忍这片地荒芜,于是自己买了树苗、花草种植,零零总总种下了 20 多种植物。
图1 场地原状——被圆柏黄杨围绕的荒地

3

方案制定

明确场地后,由思得自然工作室组织,若干位社区居民以及 30 余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在朴门永续导师颜嘉成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利用两个周末 4 天的时间,持续开展社区花园营造工作坊。
工作坊第一天大家首先通过基地踏勘了解了场地的基本现状(图2),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居民使用情况等。在此过程中,调研小组重点对已经在这块场地栽种了植物的居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说明本次花园营造工作坊的目的,征求改造意见。之后,分小组采用 KJ 法(应对复杂问题时利用语言或文字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进而找到解决途径的一种办法)对场地进行分析,并分别制定改造方案(图3)。最后,导师通过点评各组方案的优缺点和共性特征,分析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协助组员们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方案(图4),共同形成最终定稿。
图2 通过基地踏勘了解场地的基本现状
  图3 分小组设计花园改造方案                                     图4 导师引导各组进行方案整合

4

花园营造

本次花园营造的参与主体为 30 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以及加气厂小区的居民。营造所用物料由“新清河实验”课题组提供资金支持,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及居民均通过线上和线下动员募集而来。大家在导师和思得自然工作室团队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了从场地现状调研、花园方案设计到花园营建的全过程。一块 200 多 m²功能单一、几近荒芜的绿地,摇身变为居民友好、环境友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花园。

整整 4 天的营造过程中既有烈日当空,也遇上了倾盆大雨。参与者中既有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大家都倾心投 入、无间合作。有年长腿脚不便的老人无法下地劳作,便主动担负起后勤重任,为大家送瓜递水(图5)。参与营造的人员一开始以志愿者为主, 居民较少,后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从驻足观看到最 终积极加入到行动者的行列。邻里关系、互助友情在劳动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步生根发芽,欢声笑语不断飘荡在花园的上空(图6)。在花园营造过程中,朴门永续设计的理念贯穿始终。营造材料皆为自然材料,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图7)。花园的主体框架由杉木杆串联围合形成,植物种植采用厚土栽培的方式(图8),且根据不同植物的适应性选择植物品种、栽种地点以及朝向;花园的路面由松树皮铺设而成 ;此外在花园中还加入了昆虫屋(图9)、德式高床等朴门设计元素 ;同时依循朴门设计原则中“照顾人”的理念,充分尊重场地原有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诉求,在移植社区居民自己栽种的植物时,和他们做了充分的沟通,并且和他们共同完成这一过程。

花园设计考量的时间维度不仅在于当下,更应放眼长远。作为设计者需要思考,5—10 年以后原本生长在这里的树木会长成什么样子?期望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和居民之间形成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和模式?在设计中除了充分考虑土壤、水、阳光的影响,更需要关照的还有花园使用者的意志和情感。虽说现在花园已经初步建成,但就真正的营造而言只是揭开了序幕,重点在于搭建框架,更丰富多彩的内容交由社区居民用时间、用参与、用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来慢慢填充(图10)。
       

图5 为大家送来西瓜的老人                               图6 协同营造中的欢声笑语

图7 多余的木桩制作成坐凳

图8 居民共同进行厚土栽培
图9 动手营建昆虫屋

图10 建成后的社区花园

5

日常管护

花园的日常管护离不开社区在地居民的支持。在场地进行营造之前,已经有几位居民在这里种植了部分可食用植物,包括无花果、大葱等,争取他们的支持是实现花园管护可持续进行的关键。首先,在调研期间就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原本已经在频繁使用这块场地的人们的想法。花园改造过程中,必然会对他们已有的劳动成果有一定影响,如何在尊重他们劳动成果的前提下让改造顺利进行?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后续的需求?如何让他们营造的私有空间转化为更具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如何让他们与花园产生更深的联结,并且能够影响更多人参与到花园维护中来?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在营造过程中,经过持续、充分地动员,这几位居民都共同参与了社区花园的改造,有一位大爷亲自把自己之前种植的无花果挪了位置,一位阿姨慷慨地让大家把她种的大葱移出,和其他品种丰富的花混种在花园中。营造结束后他们都纷纷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花园的维护。后续维护过程中团队不断收集居民的反馈建议,提供种植和管护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和其他相关支持。未来计划面向社区举办一些园艺和自然教育相关的活动,挖掘更多爱好园艺和热爱自然的居民,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并培育自发形成的各种园艺团体,为社区花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6

花园的激活和营造

花园建成后不久团队召集部分社区居民及参与了花园营造的志愿者举办了一场志愿者答谢大会(图11)。大家共同协商,制定了后续的花园维护公约(图12),并通过现场投票确定了花园名称为“幸福花园”(图13)。至此,“加气厂小区·幸福花园”正式成为承载着大家共同记忆、融入社区居民生活的珍贵场所。
图11 思得工作室负责人程洁心在答谢会回顾花园营造工作坊
图12 居民共同制定花园维护公约                                  图13 居民投票决定花园名字
“加气厂小区·幸福花园”第一阶段的营造已经告一段落,这是一个结束,更是花园进入社区自主管理和运营阶段的开始。自主有效的维护管理是保证社区花园可持续成长的重要环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社区的自我组织能力,培育老旧小区的自我“造血”机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管理时间、划定管理范围非常重要,并且需要持续注意发掘和培育在地参与力量,团队作为外来者,在其中的角色将逐步由最初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向支持 者和陪伴者转变。
社区花园后续活动的开展将根据活动目的进行划分。自然教育活动以亲子家庭为主要对象,通过激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建立起人与环境的连接;针对老年群体的歌唱活动或棋牌活动等选用社区花园为活动基地,增强居民对社区以及对该场所的认同感;花园管理相关工作坊和培训重在培育在地力量;社区文化相关活动以加气厂记忆为线索,挖掘社区历史故事。未来还将继续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举办公益活动,以社区花园为平台构建相关公益网络节点。

7

总结思考

一个社区花园的建成并非难事,然而建成仅仅只是社区花园漫长生长过程的一个开始。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生活脉络,如何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秉承社区特色的社区花园是每一个营造者都需要认真考量的关键问题。期望通过社区花园改善居民一些既有的生活习惯,更引导他们尊重这块场地上原有的生活印记,在不断找寻二者之间平衡的过程中让社区向着“好一点,更好一点”的方向发展。
这次的花园营造团队尝试在社区现有生活轨迹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真实可见、可感知的”改变,在这一改变的过程中,让信任、关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蔓延,从而变成让社区花园能够持续生长的助燃剂。当社区花园成为一个起点,越来越多的力量才会注入;当更多的居民与花园形成更大的连接网络,关于社区的记忆也会更加丰富,场所精神将更加强大。
从更大的尺度来看,“加气厂小区·幸福花园”不仅是属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场所,也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尺度的绿地空间,但是在高密度的城区内它对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护水土、提供氧气等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散布于各地的多个小型绿地与其他类型的公园绿地及生态走廊的组合可以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网络的有效性和连接度,为特定生物移动提供立足点和网状交流路径,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所和踏脚石, 对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花园后续的运营中计划将其定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其生态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和进一步扩展,为后续城市生态相关研究和体系优化奠定基础,社区花园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大的延伸。



原文出处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

相关阅读论文·科学技艺|立体花园——高密度居住环境背景下 立体绿化在社区花园中的应用论文·科学技艺|后疫情时代城市社区花园发展对策
论文·科学技艺|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微治理策略探索
论文·科学技艺|从空间营造到社区营造——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微治理实验
论文·科学技艺|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
论文·国际前沿|山崎亮:日本公共绿地中的社区设计—— 以大阪大家农园和泉佐野丘陵绿地为例论文·科学技艺|从可食景观到活力社区——四叶草堂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实践
论文·人文社科|公众参与社区创变的设计:从闲置空屋到社区广场论文·人文社科|刘昭吟: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
加入我们|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共创小组招募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
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编辑 / 宋孟霖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


共创小组成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区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